钧瓷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出产的瓷器,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钧瓷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石灰石、煤、铝矾土、瓷土、陶土、焦宝石。钧瓷名镇神垕位于禹州市西南部,山岭起伏,群山环抱,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牛金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中部有东西走向的乾鸣山。
山体由炭岩、砂页岩构成,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的储量非常丰富,覆盖层薄,极易开采。境内仅探明的陶土储量就达10亿吨,石灰石10亿吨,煤炭1.8亿吨,生产钧瓷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
钧瓷之名,得之于禹州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都bai城,大禹之子启曾在这里的钧台宴会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由此而得名的钧瓷,它始于唐,盛于宋,特别是在宋代,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钧瓷被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并在禹州城东北隅的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
钧瓷首开铜红釉之先河,在我国陶瓷百花园里独树一帜,尤以“窑变”著称,被世人成为火的艺术,“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宋代以后,钧瓷逐渐消灭踪迹,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民间艺术家和专家的不断试验,使钧瓷再现于世,工艺也更加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