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风效应

2022年3月26日楼房焚风效应已关闭评论4691阅读模式

“焚风效应”是指由于空气再作下沉运动时,因为海拔不断降低空气温度不断升高,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对于焚风效应的产生,我们通常需要从空气的连续运动角度来看,而不能认为所有的空气下沉运动都肯定会产生焚风效应。这里可能需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是空气作下沉运动的垂直距离要较长,落差要比较大,从而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升温,一般来说海拔每下降1000米,气温就会升高大约6.5℃。

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示意图

也就是说海拔落差越大的地区,由于空气下沉垂直距离大,升温效果明显,也就能产生明显的焚风效应,如果海拔落差能够达到4000米以上,则更为明显。反之,如果海拔落差很小,比如只有1000米甚至更低,虽然空气也作了一段下沉运动,但是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焚风效应。

其次“焚风”是指又干又热的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很少,因此最好在空气作下沉运动之前里面的水汽含量就很少,然后空气作下沉运动,随着空气温度不断升高,空气越来越干燥,产生“焚风效应”。这种焚风吹在人的身上就像是用热吹风机在吹一样,整个人都像在“烘烤”之中。

焚风效应

世界“焚风效应”分布图

由此,我们发现高大山地的背风坡是最容易产生“焚风效应”的区域,由于高大山地的阻挡,空气翻越山顶之后,由于海拔落差巨大,下沉运动距离长。此外,当空气在山地的迎风坡一侧作上升运动是,由于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容易成云致雨,所以迎风坡一侧多降水,而动空气翻越山顶之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已经很少,然后作下沉运动,就能产生强烈的“焚风效应”。有时候在强大高压系统的控制下,空气作强烈的下沉运动,也会产生“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

因此,我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高大山地的背风坡,大多都有明显的焚风效应。比如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地区,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安第斯山脉西侧太平洋沿岸地区属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而安第斯山脉东侧地区处在背风坡,有着强烈的“焚风效应”,从而形成了温带荒漠景观。

焚风效应

在北半球同样是盛行西风带控制的北美洲落基山脉和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地区都有焚风效应。我国的台湾岛上分布着东北西南走向的台湾山脉,是我国东部地区海拔最高的山脉,最高峰玉山海拔达3952米,台湾山脉西侧的地区处在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是“焚风效应”非常明显的地区。

峡谷效应

峡谷效应也就是狭管效应,英文名称:The effect of narrow,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峡谷效应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

热岛效应
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现象
狭管效应

在城市高楼群里生活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高层楼宇间的狭窄地带风力比起平地要强得多,坐在办公室里有时还会听到窗外的风在咆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地理中的“狭管效应”就可以准确解答这个问题。

狭管效应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3月26日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lama-baby.com/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