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效应

2022年3月26日楼房峡谷效应已关闭评论722阅读模式

峡谷效应也就是狭管效应,英文名称:The effect of narrow,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峡谷效应”。由峡谷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峡谷效应

峡谷效应示意图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城市峡谷效应

峡谷效应

城市中,由于整齐划一的建筑物的影响,在楼间距密集的狭窄地带形成类似峡谷的气流运动,即称为“城市峡谷效应”。主要危害为局部风力增大导致的大风灾害。由峡谷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特强,易造成灾害。使得一些楼间距小的狭窄地带瞬间风力可以轻松超过七级,以至于行驶的汽车都会打晃。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早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

峡谷效应楼层

峡谷效应

由于“峡谷效应”的影响,眼下很多小区密集区高层住宅的中间位置有一个“污染物高密度区域”。说白了,这些楼宇的9-11楼之间灰尘会逗留其间,稍事休息,然后再慢慢“叶落归根”,在此过程中,居住者会与灰尘“同呼吸共命运”一段时间后再“吻别”。

所谓的“峡谷效应”指的是周边有公交干道或工厂、以及高楼密集的住宅。在街道风的作用下,含有灰尘的气流不是平稳移动,而是在高楼之间的某个区间上下“徘徊”。近地面的污染物随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这个“高度”,大概在30米左右。也就是9-11层之间。

峡谷效应

其实对于之前我们谈到的扬尘究竟会在哪一个高度,我们只能说是那个高度相对集中,它不太可能是停顿的,毕竟我们是生活在大气对流层内。而且扬尘的集中高度,与尘粒的颗粒大小、比重大小,也与该地区的空气质量、风力、温度、湿度等诸多因素有关。有一些灰尘会在一些高度相对集中,例如含铅的污染空气,它会在离地一米以内的高度相对集中,但是一米以上的高度仍然是存在的,只是含量比例会急剧下降。

其实每层楼都有自己的小气候。楼层不同,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也不同。日前,有关专家探讨了人类合理居住高度的问题。

从一楼到三楼,人们通常生活在树冠下,离地面很近,常常能倾听到树枝敲打窗户;要说心理上舒适,这里是最好的;同外部世界保持现实联系,不用朝下瞧人。但接近地面的生活也有不足:空气循环减缓、空气换气受阻、阴影和湿度增大、污染也比较严重。因为汽车和柏油马路使空气中饱含甲醛、一氧化碳、氮……至少远离汽车路干线200米才算安全。

扬灰层

物理专家指出,10层左右是“扬灰层”的说法是不符合大气物理常识的。因为在离地面三四十米高的地方,灰尘是不会停顿的。灰尘在距离地面10公里至52公里的大气平流层都不会停下来。也就是说,一般普通高层楼都没有所谓的扬灰层一说。

扬灰层

峡谷效应防治措施

据气象专家介绍,是否出现“峡谷效应”和其威力大小,是和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专家建议,在高层建筑越建越多的情况下,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峡谷效应”的危害和避免措施,合理地对高层建筑进行排布,并有意识地加大建筑物的间距,留出风道,给风一些自由,减低“峡谷效应”。同时,这样也对大量城市污染物的扩散有着一定的好处。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

热岛效应
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现象
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是指由于空气再作下沉运动时,因为海拔不断降低空气温度不断升高,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对于焚风效应的产生,我们通常需要从空气的连续运动角度来看,而不能认为所有的空气下沉运动都肯定会产生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3月26日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lama-baby.com/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