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没有购房经验的人认为买多大面积的房子就一定能够住上多大面积的房子,显然这是“想得美”,实际情况是,你所居住的实际房屋面积要比你所购买的的房屋面积小一些,这涉及到的就是得房率的问题。得房率是购房过程中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与购房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举个例子,小王买房时看中的明明是一套宽敞精致的小二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收房时,看到的却是狭窄简陋的一居室,房里只能放下一张床——他所购买的71㎡的房子实际使用面积只有42㎡,得房率仅为59%。
这样的新闻屡见报端,买房的时候不弄清得房率,这是要亏?
得房率怎么算?
得房率指的是可供住户支配的面积(也就是套内建筑面积)与每户建筑面积(也就是销售面积)之比,
套内建筑面积 = 套内使用面积 + 套内墙体面积 + 阳台建筑面积。
套(单元)建筑面积 = 套内建筑面积 + 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转换一下,并用更加简洁的公式表示,即: 得房率 =(销售面积 - 公摊面积)/ 销售面积。
公摊面积直接影响了得房率。房屋公摊面积指每套(单元)商品房依法应当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公摊面积包括:电梯井、设备间、管道井、公共用房、值班警卫室、公用墙体、楼梯间、变电室、公共门厅过道。
得房率越高,可供住户支配的面积就越多,公摊面积越小;而得房率越低,则意味着可供住户支配的面积就越少,公摊面积越大。因此,得房率越高,越受购房者青睐,而得房率低的房子,购房者则避之不及,认为买这样的房子不值。
得房率有没有国家最低标准?
——并没有
如果像上述实例中的小王一样,购买了低得房率的房子,有没有法律可以遵循保障自身权益呢?答案是“并没有。”现行的房地产法律法规和文件中没有“得房率”这个词的解释。在商品房购房合同上,除了会标注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以及公摊面积外,也没有得房率的任何说明。
针对与得房率相对应的公摊面积,房管部门规定了哪些设施属于共有建筑面积以及如何分摊,房屋面积测量原则也有明文规定,但至于公摊比例却也没有要求。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的房屋,公摊面积应该多大、多少为符合标准仍旧没有规范。
因此在购房前,消费者应向开发商明确公摊比例,如果购房者入住后对这一比例有异议,感觉实际使用面积缩水,可以找房屋测绘机构测量,并以此维权。